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网专稿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51-4045451
【牢记嘱托 山西实践】扎实走好“有机旱作农业”新路径
编辑:李渊    2019-06-21 09:22:01    来源:黄河新闻网

要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走好有机旱作农业之路

要像保护眼珠子一样保护山西的特色和优势,要打好 “功能食品(农业)”这张王牌

要抢抓山西农业优势叠加的战略机遇,打造全国安全健康农产品基地

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期间指出:“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山西少雨缺水,要保护生态、节水发展,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两年,弹指一挥间。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山西农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新形势下山西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回顾两年来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依然需要认真回答好三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有机旱作农业”?山西为什么必须走“有机旱作”之路?如何发展好“有机旱作农业”?

为此,黄河新闻网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娟玲。

这位从事了三十多年农业科研的科技工作者、“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首席专家、国家“旱作节水技术研究创新团队"领军人、“三晋英才”高端领军人才,深感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她从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破除山西农业发展制约瓶颈,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不同方面,畅谈了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这里的“有机”,是“大有机”

去年,王娟玲带领团队就有机旱作农业调研了十三个县,发现有些地方不计成本,从外省高价购买大量有机肥;有些地方不顾土壤贫瘠的立地条件,搞化肥零增长……。王娟玲说:“我们必须因地制宜、立足实际,不能把有机旱作农业搞窄、搞偏、甚至搞错。总书记提出的‘有机’,不仅仅包括以增施有机肥为主要内容的有机旱作农业(山西曾有专家提出过)的‘有机’,也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有机农业的‘有机’,更是符合国情、内涵更为丰富的‘大有机’,即绿色、健康、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学术概念,而是一个宏大的发展理念。通俗讲就是:耕地要越种越肥、越来越健康;水、土、肥、药等资源要高效利用;农产品要优质安全;环境要越来越好;生产生态要互惠共赢;人与自然要相互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合一、永续发展。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生态文明观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

这里的“有机”,放之全国而皆准

有着15.6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6100万亩耕地的山西,必须坚定不移走“有机旱作”的路子,这是山西旱地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近80%、干旱少雨且干旱频率在加快、旱情在加剧、生态依然脆弱的省情所决定的。发展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必由之路。

山西农业有机旱作历史源远流长。以精耕细作、纳雨蓄墒、用养结合为核心的传统有机旱作技术体现着老祖宗的智慧,闪耀着灿烂的农耕文明,是山西乃至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法宝,弥足珍贵。但由于近几十年来解决温饱、追求产量的客观需要,化肥农药快速发展的有力推动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主观忽视,削弱了农业在食品安全、生态平衡、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造成面源污染,危及食品和生态安全,加之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两道“紧箍咒”紧紧卡住了我们的脖子。

王娟玲认为,有机旱作事关水、土(农业的命根子),事关我们的生活、生产和生态。随着农产品需求侧的深刻变革,绿色、健康、优质、功能已是大势所趋,保护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环境变得刻不容缓,改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否则我们将难以为继。习近平总书记“有机旱作农业”讲在山西,但放之全国而皆准。

发展“有机”,王牌在手

山西俗称“表里山河”,在追求数量、忽视品质、不谈功能的过去,干旱少雨、山高沟深导致的高成本、低产量自然是劣势。在既兼顾数量、更讲究质量、重视功能的当下,沟壑纵横、山高沟深反而成为生产绿色健康农产品的天然屏障,病虫害少污染少生态好,原来的劣势正在变成优势。

山西几千年来形成的旱作农业技术独具一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创造性地探索实践并产生了以精耕细作、抗旱保墒、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结合为主要特点的“三庄一寨一山一川”、“小麦十杆旗”等一大批旱作农业的典型。尤其是坡改梯、沃土肥田,培育具有“三保”——保水、保土、保肥功能的“大寨海棉田”技术,更是成为旱作技术的经典范例,为全国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上世纪九十年代,山西省农科院选育了晋麦33、晋麦47、晋谷21等一大批代表国家水平的著名旱地品种。“十一五”以来,围绕“蓄墒、保墒、聚墒、探墒、调墒、提墒、借墒、造墒”八墒研究形成的抗旱播种,秸秆、地膜覆盖,深松整地,密植间作,移栽补水等旱作节水技术,通过我们提出并实施的“艺机一体化”,大幅提升了机械化、简约化水平,建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旱作节水技术体系。生态·技术的独有优势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何依靠有机旱作这个根本路径,实现山西农业的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功能食品(农业)是最好的抓手和突破口。

我省有“杂粮王国”、“优质粮果带”、“黄金养殖带”、“中药材资源大省”的美誉。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功能优势突出,在全国独树一帜。其中,谷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燕麦、荞麦、高粱种植面积全国第二,核桃、红枣、绿豆、小豆、豇豆、扁豆等种植面积全国前三。这些杂粮、干果有着特殊的药用功能成分。如小米、藜麦的全营养;绿豆的清热、泻火、祛毒功效,含有的抗菌肽号称“植物青霉素”;红小豆中的皂角苷有利尿、除湿、解毒作用;苦荞的生物类黄酮降糖降脂,被誉为血液清道夫等等。省农科院研究开发的食用菌醋、苦荞胚芽营养素、亚麻精炼油深受消费者青睐和市场认可,是人们追求功能保健、营养健康的迫切之需,山西把功能食品(农业)作为省级战略,高瞻远瞩,正当其时!

王娟玲建议,一定要打好用足山西“功能食品(农业)”这张王牌。功能食品应有的营养、感觉、调节生理等功能,恰恰是山西食药同源、药食同源的优质杂粮、干鲜果、中药材最突出的品质和特性,这个先天的优势、上苍的恩赐,正好契合了功能食品(农业)的要求,是功能食品(农业)的最佳载体和天然宝库。

山西作为北京的护城河、后花园,紧临京、津、新雄安,区位和地缘优势突出。依托分明的四季、清凉的气候、悠久的传统中医药、灿烂的历史文化,加上绿色安全的功能食品等独特优势,正着力打造康养胜地,在康养产业新蓝海中开辟山西航线。据估计,未来山西康养产业规模可达2000亿元,前景广阔。未来的山西必将是颐养身心、康疗养老的洞天福地。而这个将一二三产业、城市与乡村,科技与市场全方位融合的新兴朝阳产业,也必然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2018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要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让百姓吃得安全、放心。这对山西来讲更是重大利好。骆惠宁书记指出:“山西农业的出路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规模而在功能”。楼阳生省长强调: “要加快发展功能农业,面向中高端市场,推进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大力发展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18年行动计划》,把“三品一标”列入了政府考核指标,已确定了2个示范市,10个示范县,70个示范片。

山西走好有机旱作农业之路、助推功能食品(农业)发展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这里发展“有机”,必须必然走“高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于跬步。有机旱作农业现阶段的任务就是既要大搞沃土肥田,增强耕地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水、土、肥(秸秆)、药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要注重保护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加强绿色、优质、健康农产品生产。王娟玲认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不是传统农业的简单回归,而是要在弘扬传统科学理念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与装备,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即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有机旱作就是打造农业的“绿水青山”。它不是哪个环节哪个区域的事情,而是整个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系统性、根本性转变。对山西而言,应将其作为省级战略,不论南部与北部,不论先进与落后,不论政策还是技术,要全省域全方位铺开,而且对全国来讲也是一样。

王娟玲认为,必须要树立山西功能食品(农业)的高端品牌。功能食品应该是一流的高端产品、特殊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个性化产品,是“阳春白雪”,应该走精、专、特、优的路子,实施规模和质量控制战略。要全省一盘棋,有计划、科学有序发展,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搞无序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要突出山西多、杂、优的大特色,更要突出区域传统、地标山野等的小特色。如:沁州黄小米、大同黄花芽、岢岚红芸豆、汾阳核桃、柳林红枣、泽州连翘、静乐黎麦等等。要充分认识和明确各地的比较优势、长项和短板,确定优先序,实现差异化、多元化发展。要有重点地扶持,让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的县区先走一步,率先发展;没有条件、没有优势的要加以限制、控制。要讲生产发展,更要考虑市场培育,要考虑当下,更要立足长远。

她加重语气说,功能食品(农业)发展初始就要做好高端产业定位、高层次顶层设计、高起点规划布局。不能只顾眼前蝇头小利,做烂金字招牌。要像保护眼珠子一样保护我们山西的特色和优势。要注重高品位、深内涵、讲文化,真正把特色做“特”,把优势做“优”,树立功能食品(农业)的良好信誉,从根上起培育健康的健康产业。

这里发展“有机”,必须要“因地制宜”

王娟玲介绍说,按赵其国院士农业三阶段——高产、绿色和功能的划分,目前是处在绿色为重,功能起步的阶段,但不论绿色还是功能食品(农业),均应放在有机旱作的大框架下考量,使其成为有机旱作农业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功能食品具有功能固然重要,但绿色仍是基础,必须保证。二者需要同步走,不能偏废。如富硒农产品具有功能,但如果农药残留超标就成了垃圾食品。只有“绿色+功能”,附加值才高,才能实现1+1>2的加性效应,才能身价倍增。而只有走有机旱作的路子,才能保绿色、促功能,同时通过“绿色+功能”即“安全+健康”的高效益来反哺有机旱作。王娟玲强调,搞有机旱作农业是一种经济行为,会有较高的成本,只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遵从经济规律,才能少走弯路,最终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绿色和功能,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不论有机旱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功能食品(农业),最终都必须依靠科技。如何彻底改革科技经济两张皮的旧体制,建立市场需求侧倒逼创新供给侧的新体制机制?

王娟玲认为,要根据市场需求精准研发产品,以优特精的产品要求,倒逼高品质、标准化、低成本的原材料生产,以及适宜全程机械化的良种选育,功能性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用“倒过来”的做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结合,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成果的快速转化,从而大幅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产品档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在产全球、买全球、卖全球的新格局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抢抓优势叠加的战略机遇,打造全国安全健康农产品基地

王娟玲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特色著称的山西农业,进入了一个多种优势叠加的难得机遇期,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将山西打造成全国安全健康农产品基地。

这种机遇和优势的相互交错叠加,表现在哪里?王娟玲解释,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有机旱作农业”抓住了山西农业的命脉,将转变干旱少雨的资源劣势为绿色生态健康的发展优势,推动山西农业驶入快车道,带上加速度,成长为全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发展的潜力无限,魅力无穷。二是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划定,将使山西特有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优势尽显,让昔日的“杂粮王国”、“优质粮果带”、“黄金养殖带”、中药材资源大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形成特色产业,发挥特殊作用,占得先机,实现增值高效。三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功能食品(农业)、康养山西产业开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势头强劲,2018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单位130个,产品207个;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单位13个,产品45个,再认证单位28个,产品82个。山西已具备了进行生态、功能、康养多维度布局,发展高水平产业集群,形成强大竞争优势的条件。四是独特的地缘优势更加突出。紧邻京津,还有未来的大雄安,这不仅是中国的核心所在,独具政治优势,更是一个偌大的高端市场,有着不可比拟的经济优势,将引领和支撑功能食品(农业)形成大产业,让优质功能农产品从这里走出山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也将带动和吸引更多的人来山西享清爽、吃美食、品文化,助推和促进康养产业大发展。五是近年来,山西综改力度空前,创新实招频出: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运城农产品出口三大平台建设、发展功能食品(农业)、国家农高区获批、有机旱作政策体系出台、鼓励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建立、“六最”营商环境打造等等,为提升科技水平,加速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可以确定,能将以上五大优势集中叠加在一起的省份唯有山西。依托这样的综合优势,换道超车,做好特色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打造全国安全健康农产品基地,为全中国人民的食品安全、健康生活做贡献,助力健康中国战略,不仅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而且切实可行。

说到这里,王娟玲略显激动,她说:“这些想法源于自己长期的实践与思考,源于一个人大代表的职责与使命。目前山西发展势头良好,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只要明确目标,真抓实干,这件事一定能够做成!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

记者手记:说起农科专家,你可能会想到实验室里通宵达旦的灯光、计算机里细致严谨的论文、试验田里生机勃勃的庄稼、大村庄里喜获丰收的农民……

谈起“有机旱作农业”,毋庸置疑,王娟玲是专家,但我更能深刻体会到,她是用责任担当践行“三农”使命,一种对三农历史与现实的情怀、担当和使命。这片土地,有她耕耘了几十年的事业,她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无怨无悔。让我不由想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她说,发展“有机旱作”不能跑偏;

她说,要擦亮山西的这块“金字招牌”;

她说,不要说“不可能”,只要你愿意就“有可能”;

她说,很多困难问题的解决,靠的是意志和决心!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的直言,她的勇谏,换回的重视,改观以及落地,使她兴奋不已。

王娟玲是这片土地上孜孜不倦的一位农科人,她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浇灌着脚下这片她深爱的土地,正是这些一代代矢志报国的农业科学专家们用他们的赤子之心,拳拳之忱,洪荒之力,谱写着中国现代农业的新篇章。(黄河新闻网记者 李渊)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
  相关链接

手机黄河新闻网 我要啦免费统计
www.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