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山西省统筹推进脱贫攻坚,精准施策,把各项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抓,确保如期打贏脱贫攻坚战。为了全面客观反映山西省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阶段性成就,总结经验,戮力前行,黄河新闻网特别策划了《小康路上》系列专题报道,围绕山西省脱贫攻坚举措成效、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优势产业项目、基层扶贫干部等内容进行采访,真实书写“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的山西答卷。
图为合作社院内村民们忙碌着分拣、贴标、装箱。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记者王青平)进入秋季,绍良村每天热闹得像一个农贸交易市场。全村1100亩的旱地西红柿,一茬一茬成熟上市,口感甜、个头大、品相好,引得洽谈客商纷至沓来,收购车辆停满村里村外。田间里、地头边,村民们正抓紧采摘、分拣、贴标、装箱,忙碌着将一个个“金疙瘩”送走变现。周而复始,每年这样的繁忙景象要持续50天左右,在时令霜降来临时才会“落幕”。
“壶关旱地西红柿不仅好看更好吃,口感绵软沙甜,能吃到‘太阳的味道’。” 一位山东的收购客商,已连续4年从绍良村订购旱地西红柿,供应当地的大型超市。
绍良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店上镇,地处太行山干石山区,这里十年九旱,是当地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5户624人。几年前,穷怕了的村民们,为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开始尝试大规模种植旱地西红柿。因本地具备光照时间长、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转型致富一举成功,成了店上镇乃至全县旱地西红柿种植的“龙头村”。现全村有3个旱地西红柿种植合作社,种植西红柿上千亩,年收入1亿多元,辐射带动211户贫困户增收脱贫,2019年该村被确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图为村民闫国兵正在为西红柿收购商抓紧采摘。
“我们村今年种植旱地西红柿1100亩,户均一亩西红柿,亩均增收一万五。7月底,西红柿逐渐成熟,收购商们就开始纷纷上门订购,每天线上线下销售20多万斤。”村委主任董锋兵说,怎么也想不到,以前仅供自家吃的西红柿,如今成了“抢手货”,旱地西红柿在绍良村从“大路菜”变成了“金疙瘩”,让村民蹚出了“甜”日子。
该村种植大户栗交忠,是全村旱地西红柿种植的带头人。他从2008年返乡创业,种植旱地西红柿,至今已有13个年头。在壶关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扶持下,他的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流转土地、订单销售、吸收务工等形式,带动村民致富,解决本村及周边村庄闲置劳动力就业,为壶关县旱地西红柿的规模化、专业化、品质化种植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这几年市场对绍良村旱地西红柿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了,我合作社70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是全县最大的现代化蔬菜育苗基地,每年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良品种,吸引了附近许多村镇的种植户前来选苗。”栗交忠从2008年发展至今,他的旱地西红柿种植规模已超过200亩,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西红柿大王”。
在栗交忠的带动下,好政策的推动下,合作社的联动下,绍良村旱地西红柿从零星种植到遍地开花。现已覆盖全镇52个村,种植面积由600亩扩大至近万亩,专业合作社有60余个。2019年,旱地西红柿让当地人均增收3300多元。
“今年我们家12亩旱地西红柿全被襄垣一家企业订购,每天直接从地头拉走2500斤,款项一天一结,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预计今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闫国兵是绍良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09年起,他就在别人家的旱地西红柿地里除草、打药,在给别人打工的过程中,他摸到了致富的门道。2016年,他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村里15亩地,当起老板种西红柿。用他的话说,旱地西红柿种植让他家脱了贫,盖了新房,让家里电器应有尽有。
随着旱地西红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壶关县围绕打造“中国北方旱地西红柿之乡”的目标,持续提升壶关旱地西红柿的品牌影响力。在2019年召开的中国·壶关首届旱地西红柿文化节上,“壶关县旱地西红柿”品牌标识正式发布。
依托“壶关旱地西红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张“金名片”,今年,绍良村采取“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投资330万元,延伸产业链,建设西红柿深加工项目。眼下,这条年产200万瓶西红柿酱的生产线即将建成,预计年产值达9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90多个,将保障旱地西红柿这个主导产业,并让村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