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超常举措发力 坚决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
2020-10-19 07:22:02    来源:山西日报

深秋时节,临县林家坪镇林家坪村满山遍野的蓝色光伏板,太阳下熠熠发光,蔚为壮观。村党支部书记林元元高兴地说:“自打村里建起2.3兆瓦光伏电站后,不但全村120多户贫困户受益脱贫,村集体的收入也实现破零,每年带来87万元的收益。”

建设光伏扶贫电站是我省攻克深度贫困的超常举措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从实际出发,探索实施多项超常举措,采取重点工程布局,专项行动推进,政策机制保障,各方合力攻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山西特点的减贫之路。

实施最大的工程——

易地扶贫搬迁36.2万贫困群众

“以前俺居住在偏僻的山村里,常年吃不上蔬菜,吃的是老咸菜就山药蛋,村里卫生条件差,满街都是家畜粪便。”见到记者来访,广灵县板塔寺移民新村的韦连旺眉开眼笑,“现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用上了‘太阳能暖气’,有了自来水和卫生厕所,这是我盖上十八床被子做梦都没想到的。”韦连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广大搬迁户的心声。

从贫困村多、小、散,特别是深度贫困村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省以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为重点,采取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产业就业保障、生态修复整治和社区治理跟进“六环联动”的举措,推进整村搬迁,统筹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天镇县二里畔“万家乐”移民小区,是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投资4.56亿元,建设55幢住宅楼,共安置28个整体搬迁村和58个插花搬迁村的搬迁群众10232名,配套建设扶贫产业园,引进京津冀1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

李桂花原是南高崖乡大老沟村的村民,搬到“万家乐”安置点后,新社区组织她参加“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工程的培训,学到了一技之长,实现了从农村妇女到产业工人的美丽蜕变。

在实施过程中,我省“三管齐下”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是坚持退耕还林项目优先布局,光伏扶贫项目优先覆盖,经济林项目优先实施,资产收益项目优先安排,护林员岗位和城镇公益性岗位优先提供,解决搬迁群众产业就业这个重点;二是落实大病慢性病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临时救助、残疾人补助等政策,解决老年搬迁群体搬迁难题;三是确保“五个不变”保障搬迁户合法权益,坚决啃下拆除复垦这个难点。

目前,全省1122个集中安置点全部竣工,深度贫困自然村全部整体搬迁,36.2万贫困人口、11万同步人口易地搬迁任务基本完成,搬迁贫困人口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收入水平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因此连续三年受到国务院表扬激励,省扶贫办移民处获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落实最大的政策——

生态扶贫带动52.3万人增收

“以前,我们这里荒山秃岭,见不着几棵树,现在到处绿树成荫,这变化可大了!”岚县会里村林得财造林合作社的史油儿高兴地说。造林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改变了他对这片土地的记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群众增收脱贫的过程?面对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互交织的现状,我省坚持在一个战场上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统筹生态生计,协调增绿增收,实施项目联动兴林增收,做足生态脱贫成色。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增效、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广泛吸纳贫困户参与,广大山区群众退耕还林得奖金、造林护林挣薪金、生产经营得现金、流转入股得租金,林产业成为贫困群众脱贫的主导产业和增收的主要渠道。

地处吕梁山的石楼县,创建“党支部+合作社”的造林模式,规定每个造林合作社注册资金不低于15万元,村集体组织股份不低于15%,群众股份不少于65%,领办人股份不高于20%,以确保造林合作社的脱贫带动功能。岢岚县水峪贯乡芦子河村村民吴文俊感慨地说:“原来是年年栽树不见树,现在是绿了青山富了口袋。”

与此同时,我省各地不断优化和完善生态扶贫经营管理机制,引导合作社延伸业务范围,拓宽参与领域,延伸到旧房拆除、土地复垦复绿等;美丽乡村建设;小型公益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等方面政策倾向支持,彻底解决了合作社栽完树怎么办的问题。

目前,全省58个贫困县已组建造林合作社3378个,完成造林820.8万亩,52.3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10多亿元,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互促双赢的路子。

2017年9月,全国林业扶贫现场会在吕梁市召开;2018年3月,国家3部委肯定我省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脱贫模式,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2018年,吕梁市林业局因此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建设最大的项目——

光伏扶贫惠及6376个贫困村

10月13日,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着偏关县高家上石会村,贫困户高长厚看着自家屋顶上的光伏发电板,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他对记者说:“我家的屋顶光伏发电板已经安装3年了,每年都有收入,而且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就挣了2千多元,等以后还完贷款,每年能有4千多元的收入。”

偏关是我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处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境内沟壑纵横、气候干旱,但丰富的光照资源和广阔的荒山荒坡,为建设光伏扶贫电站提供了优越条件。目前,全县建成7.2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8340户,光伏产业成了贫困户稳定增收的“阳光”工程。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我省贫困地区大力挖掘荒山荒坡广阔的特点,将不利的自然环境条件化为发展光伏产业扶贫的有利资源禀赋,强力推进光伏扶贫产业。

在光伏扶贫规划布局方面,坚持项目安排与扶贫对象精准对应,光伏扶贫指标向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较多、脱贫任务较重的区域倾斜,建档立卡贫困村只要条件具备,能建尽建,不具备建设单村电站的,在满足精准扶贫要求和电网接入的条件下,可多村联建,主要推广村级(联村)电站模式。

目前,我省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5479座,集中光伏扶贫电站53座,总装机294.4万千瓦,规模总量位居全国第二,累计结算光伏扶贫收益26.68亿元,覆盖6376个贫困村和3005个非贫困村,惠及56.8万贫困人口。

贫困群众脱贫有保障,村集体发展有了硬支撑,光伏扶贫项目已成为我省最大的产业扶贫项目。

2018年,我省光伏产业扶贫获得“中国能源产业扶贫政府创新奖”,2019年,省扶贫办产业扶贫工作站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当前,全省上下连续奋战,超常举措持续发力,脱贫成效集中显现,扶贫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从太行深处到吕梁山下,从黄河岸边到雁门关外,脱贫攻坚凯歌不断,贫困地区呈现出山庄窝铺搬出来、荒山荒坡绿起来、陡坡耕地退下来、光伏产业亮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群众生活好起来的新景象。(记者李全宏)

 

[ 编辑:张旭 ]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