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黄华街
上世纪90年代初的黄华街
全国文明城市晋城风景旖旎、流光溢彩。
伴随着共和国奋进的脚步,沐浴着新时代和畅的春风,1985年在市管县体制改革中诞生的晋城市,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奋发作为,实现了从贫弱小市向经济强市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从封闭僵化向开放前沿的历史性转变,更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胆识,书写着晋城践行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时代答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初心使命。早在上世纪90年代,晋城市依托资源优势,率先发展。1997年底,晋城65%的乡镇、71.8%的村和83.8%的农业人口达到当时的小康标准,在全省首家实现基本达小康和稳定脱贫两大目标。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提档加速,啃下了最后的“硬骨头”。2020年,陵川、沁水两县脱贫摘帽,2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3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成为我省第一批整市脱贫的市,正昂首阔步走向乡村振兴。
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征途上,晋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织密兜牢民生保障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持续保持在80%以上。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级公交体系基本建成,“一元公交”市域全覆盖,空气质量连年改善,实现了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老有所养,连续9年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排名全省第一。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煤炭产业一枝独秀再到高新技术闪亮登场,从“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探索,到现在奋力实施“五个三”战略部署,多年来,晋城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转型的路上铿锵前行。
特别是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敢于先行先试,勇于在转型发展上蹚新路,力争在“新赛道”上领跑。如今,正在加快打造的煤炭和煤化工、钢铁铸造建材、先进制造(重点是光机电)、煤层气、全域旅游和康养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出了“两只翅膀腾飞,三足鼎立支撑”的产业转型新格局,三次产业比例调整至4.0:53.5:42.5。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25.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45.3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5万元。
基础设施差、城市功能不足,是晋城作为全省最早市管县城市的先天缺陷,却也是晋城多年来“知不足而奋进”的不竭动力。在持续18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晋城不断弥补城建短板,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让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
如今,老城改造快速推进、华彩蝶变,丹河新城建设日新月异、形象初成,市区公园星罗棋布,城市道路四通八达,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健全齐备,近20座人行过街天桥伫立街头,郑太高铁顺利建成通车圆了全市人民的“高铁梦”,机场规划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全省率先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去年,晋城捧回了全国文明城市奖牌,一座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崛起。
建市36年来,晋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砥砺奋斗结出的累累硕果不胜枚举。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长安杯”等多项“国字号”桂冠在晋城大地上熠熠生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质量稳中有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能源、产业、康养、教育、文化和生态六大优势初步形成,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的前景更显恢宏壮阔。
风华正茂的晋城,奋楫笃行,不负韶华。
我的小康生活
“小康路越走越宽”
阳城县董封乡龙泉村第一书记于琨
自2015年8月起,我爱人朱可心和我先后在阳城县董封乡龙泉村驻村扶贫。一路走来,我们参与和见证着一个贫困山村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实现的美丽蜕变。
龙泉村山大沟深,那时的村里连一条像样的出村路都没有。全村130多户中近1/4是贫困户,集体收入为零。落实易地搬迁、健康扶贫、雨露计划、社保兜底、资产收益分配等扶贫政策;发展光伏发电、核桃种植、养蜂、谷子种植、杂粮加工、柴胡种植等扶贫项目;整治环境、改造电网、建蓄水池、修过水桥、扩出村路……2000多个日夜里,我们和乡亲们肩并着肩战天斗地,换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让龙泉村的小康路越走越宽。
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无数个像龙泉村一样的小山村变了容颜,也让有幸为之贡献力量的我们收获着成长和无限自信。
“生活在文明城市真幸福”
晋城市关工委干部刘高潮
去年底当晋城入选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的喜讯传来后,我兴奋得像个孩子,一下子蹦得老高。
生活在全国文明城市的感觉的确不一样。山青了水绿了,看到蓝天的次数越来越多了。道路更宽敞整洁了,老旧小区的环境更美了,市民的生活也改变了。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美观大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价值观;倡导光盘行动,做好垃圾分类,遵守交通规则,文明行为正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开展“争先创优”、评选“文明市民”、争当“道德模范”,时时处处都是文明的新风尚。
生活在文明城市更便捷了,家门口就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晚饭后我经常带孙女去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看书、运动,让我8小时以外的节奏得以慢下来,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享受生活。不得不说,生活在文明城市真幸福!
“创新创业的土壤更肥沃”
山西焕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炳星
回乡创业已有6个年头,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办个营业执照没有2个月根本搞不定,更别说后面还有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开户许可证等各种证件需要办理,一个公司的证件全部办理下来要小半年,手里如果没点积蓄连工商验资都过不去。
2020年6月,我创办了山西239新媒体产业园,主要围绕互联网、新媒体产业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孵化。现在创新创业的土壤真是太肥沃了,只要想创业,3天就能走完所有流程;想申报项目,符合要求就可以申报,还可以免费入驻双创园区创业,房租、水电、空调、暖气、物业一应免费。同时,政府也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创业扶持政策,让我们创业更安心。
“家门口就业日子美” 泽州县巴公镇居民王明亮
我从小生活在巴公镇渠头村,家里有几亩地,农闲时外出打工,自从在家门口的清慧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就业后,我这一干就是13年,现如今已经成了公司的中层,有着可观的收入,在镇上也买了自己的房子,高层楼房宽敞明亮,水电气暖一应俱全,家门口就业日子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生活的小变化,更多的是镇里大变化带来的。还记得原来镇区面积小,路面坑洼不平,别提楼房住宅,路都是断头路,煤气不通,也没有集中供热。现在不一样了,镇区面积从3平方公里扩大到21平方公里,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健全,镇区实现了亮化、绿化、美化、净化,主要道路还架设了高清摄像设备,鹰眼系统、交通管理系统也投入运行,镇里既热闹又安全,生活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城市印迹
1985年4月30日
晋城市正式成立
1985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在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试点的请示》,晋城市(县级)升格为地级市,辖两区四县,成为山西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后的第一个新建地级市。
1990年10月17日
晋城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
1990年10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晋城市为对外开放城市。市政府于1990年10月25日制定《关于深化管理的基本规定》。
1991年6月10日
锡崖沟名扬全国
1991年6月10日,陵川县锡崖沟村在悬崖绝壁上开通长7.5千米的“挂壁公路”。《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长篇通讯《路》,报道陵川县锡崖沟人30年修路不止、终于走出大山的事迹,由此,锡崖沟名扬全国。
1997年12月30日
晋城市基本达小康和稳定脱贫
1997年底,晋城市城区、泽州、高平、阳城4县(市、区)达到小康县标准。当时,65%的乡镇、71.8%的村和83.8%的农业人口达小康,在全省首家实现基本达小康和稳定脱贫两大目标。
1998年12月17日
“兰花股份”股票上市
1998年12月17日,“兰花股份”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兰花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晋城市第一家、山西省第13家上市公司。
2003年6月20日
“两河治理”工程启动
2003年6月20日,晋城市委、市政府启动市区东河、西河综合治理工程,历时两年完工,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7年1月5日
晋城市被纳入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7年1月5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晋城市被纳入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9年8月26日
丹河新城启动首批建设项目
2019年8月26日,丹河新城首批建设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此前,晋城市已按照“一体两翼、协同发展”的城市发展思路,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总面积达52.5平方公里的丹河新城,包括金村新区、空港新区、柳泉新区。
2020年11月20日
晋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功
2020年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历经18年创建,晋城终于捧回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
2020年12月12日
晋城进入高铁时代
2020年12月12日,郑太高铁正式开通,晋城市迈入高铁时代。晋城至太原的时间缩短到2小时左右,至郑州的时间缩短到1个多小时。(记者李志军 郑璐 王天晓 图片:王林)
中共晋城市委党史研究室(晋城市地方志研究室)